第四百三十九章 韩纲:狄相公以德报怨,我家不能不懂事……_大宋神探志
西欧小说网 > 大宋神探志 > 第四百三十九章 韩纲:狄相公以德报怨,我家不能不懂事…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三十九章 韩纲:狄相公以德报怨,我家不能不懂事……

  忻州。

  秀容县。

  远山近水,一片片淡绿印入眼帘,峰峦叠嶂的五台山到了。

  且不说送信回归、赶上大部队的荣哥儿和一路护送的铁牛,悟净也从囚车中下来,定定地看向远处绵延的山脉。

  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,回来了。

  古代有四次重大的灭佛事件,统称“三武一宗灭佛”,三武者,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、北周武帝宇文邕、唐武宗李炎,一宗者,即后周世宗柴荣。

  那也是五代十国期间,唯一对佛法的强烈排斥,听起来很遥远,但距今也就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。

  柴荣不仅是不喜欢佛教,关键是五代时期,连年征战,土地荒芜,社会动荡,导致许多百姓不得已遁入空门,致使佛教迅速发展,不事稼穑的佛门子弟越来越多,大大影响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和兵役徭役征发,当真是到了不灭不行的地步。

  那一次灭佛,也彻底结束了佛教的野蛮生长,将之纳入朝廷的有效管理之下,明确了佛是利人的思想,不得不说,比起前唐的肆意,从宋朝开始的佛门中人,懂事了许多。

  柴荣把恶人做在前面,但毕竟民间有大量的佛教信仰,赵匡胤添了衣服后,就下令停止毁佛,以重兴佛教作为稳定北方,与争取南方割据势力的措施,后来也对五台山进行了重点扶持。

  到了如今的仁宗朝前期,五台山有寺庙四十余所,僧尼两千多人,后来越来越繁华,鼎盛时期更有寺庙七十多座,僧尼五千多人,所谓“层楼广殿,飞阁长廊,云日相辉,金碧交映,庄严崇奉,邈越前代矣。”

  所以和大相国寺一样,五台山不是一间寺庙,而是一个寺院群。

  孙洪悟净师徒所在的,是一座偏向于习武的寺庙,名佛光寺,寺内香火不盛,但武德昌盛,培养的多是武僧。

  这些武僧为山中其他寺庙护院,为远在汴京的大相国寺护院,也可下山为富商豪客护院,赚取钱财。

  悟净遥望寺院所在,目露感慨:“当年娄彦先算计先师,就是为了寺内的数百武僧,所幸得遇公子,才未有酿成进一步的惨祸……”

  说罢,他又向着狄进合十行礼:“这几年,寺内弟子多蒙公子照顾了!”

  “不必!镖局之前整顿风气,还是多亏有佛光寺的还俗武僧在,才不至于让那群胡作非为的江湖子起哄闹事!”

  狄进讨厌的是那些不纳税赋、不事生产、一味享受百姓信奉的僧人,而不是那些为生活奔波的苦命武僧,所以在他的介绍下,不少武僧下山还俗后,入了长风镖局。

  相比起那些起初还愿意卖些力气,后来就越来越不服管束的江湖子,这些武僧勤勤恳恳,手脚干净,镖局自是欢迎,发现镖局也不像商贾那般特意压榨,克扣工钱,武僧更是乐意成为镖师,有一份稳定的生活。

  合则两利。

  “你们回寺内看一看吧,这里有禁军护卫!”

  狄进对着铁牛和荣哥儿道,两人难掩激动,点了点头,与悟净一起朝着山上走去。

  此行五台山,悟净几人只是顺带回家探视,狄进还有用意,开口唤道:“刘机宜!韩书写!”

  刘光顺和韩纲出列:“狄相公!”

  狄进道:“路上我已经嘱咐过了,上了山后你们各自带队,走访寺庙,将符合条件的僧人录册,若是见到有能言善辩的,也统统记下寺院和法号,明白了么?”

  两人暗舒了一口气,齐声道:“是!下官明白!”

  此行五台山,狄进准备挑选出一批可以对夏渗透的僧人。

  这不是创新,历史上宋朝就是这么做的。

  对于如今整个东亚大陆来说,普遍崇信佛教是各民族的共同特点,佛教僧人当然可以成为战争的工具和倚重的力量。

  比如神宗时期的拓边,章惇开“梅山蛮”,鉴于“瑶人笃信佛法”,就借助当地密印禅寺长老的影响力,让他们去说服蛮人,尝到甜头后,立刻招揽僧人随军;

  后来熙河开边时,也出动了名僧智缘,以“经略大师”的身份入了吐蕃,成功地说服了不少部落,宋兵紧跟其后,将不愿意被说服的打服;

  等到开边成功后,宋廷又在新的占领区域,大肆修建佛寺,利用教化之力,迎合拉拢蛮人之心,顺利过渡统治,潜移默化,变革风俗。

  不仅是大的战略布置,小的战术运用,僧人也很有作用,比如为谍细,将情报缝在衲衣里面行走,很难遭到搜查。

  当然此举不仅是宋朝在做,辽国也这般为之,以致于天禧三年,即十一年前,河北边缘安抚使刘承宗,建议对河界北岸来的僧人严加盘查,将这个风气狠狠扼杀了一番。

  历史上二十多年后,辽国还是不死心,又派遣边地几個州的汉人来五台山出家,先把自己的身份洗白为僧人,再刺探边事。

  结果又被发现,宋廷下诏严查五台山出家僧人,如果没有保人,就不得入寺为僧,鲁智深出家要有保人,倒是暗合了这一条。

  现在狄进则卡在这个不远不近的年代,而且他准备安排的僧人,目标不仅仅是辽国,还有西夏。

  河西各族对于佛门的崇信,不亚于辽,之前机宜司安排进夏州的谍细里面,就有不少僧人,现在更准备用五台山的名僧。

  这所谓的名僧,不是真正那种德高望重,但很难跋山涉水的老僧,而是有两个条件:

  第一,要游历过河西之地,于当地部落拥有一定知名度的;

  第二,身体强壮,能言善辩,最好能精通番人语言,不见得要是党项语,契丹语也可;

  有此两点,别管是不是真的精通佛法,就能打造出名僧资格。

  李德明如果敢阻拦名僧传法,那就是对佛门不敬,甚至怀疑僧人可能是宋廷派来的,而非自行游历,同样是反佛。

  任何形式污蔑佛门,都必须严厉打击!

  这就是狄进一路上强调的重点。

  “此事好办!”

  刘光顺再是混日子,这点小小的要求总归记得,领头去了,步履轻快。

  毕竟相比起出雁门关,至辽军营地,这个任务要安全太多了,他乐于领命。

  “五台山之事不难,倒是并州那边……”

  韩纲同样是类似的想法,只不过相比起刘光顺的轻松,他想到昨晚随从汇报来的一个消息,眼神有些不安宁,微微垂着头,跟了上去。

  目送这两行人离去,狄进也调转马头,领队朝着秀容县的驿站而去。

  还未到驿站,远远就见一行人等候在外面,发现车队抵达,为首的绯袍官员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:“在下贺泉,字子茂,忝为忻州知州,见过狄相公!

  狄进即刻下马,微笑还礼:“怎的惊扰了子茂兄?相公之称当不起,子茂兄是文坛长辈,我在刘师座下时,听他提过好几回呢!”

  “哈哈!在下年前写信问候先生时,也见他对仕林极为赞许,更称修撰《唐书》,多为仕林之功啊!”

  贺泉笑容爽朗,不再敬称相公,做出把臂同游的姿态,一起进了驿站。

  这位忻州知州同样是进士出身,还曾经在刘筠座下进学,刘筠又是狄进的知贡举,此前于馆阁修撰《唐书》时,将这位翰林学士,文坛的泰山北斗请出修史。

  所以两人见面时,围绕的话题自然是刘筠和古籍。

  只不过贺泉的热情,多少有些超乎寻常。

  相比起帅司的治所在并州,怎么都避不开韩亿那位并州知州,狄进前往忻州,可以说是路过,在五台山下稍作停留后,会继续北上,前往代州。

  既然都不经过忻州州衙,州衙那边完全无需出面,顶多派人来问候一下,但现在贺泉早早在县一级的驿站外等候,亲自拜会,当然就不会只因为刘筠的联系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ohm.org。西欧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xohm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