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三十七章 狄相公的经略布局_大宋神探志
西欧小说网 > 大宋神探志 > 第四百三十七章 狄相公的经略布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三十七章 狄相公的经略布局

  并州驿馆。

  狄进正在写奏劄和信件。

  奏劄的内容,是辽夏动向,河东局势,呈交中书。

  书信的对象,则分别是吕夷简、陈尧咨和公孙策。

  狄进此番任命,朝堂的效率可谓雷厉风行,因为辽国和西夏异动,争分夺秒,容不得慢慢商议定夺,他是担任了救火之责的。

  所以来到河东后,他也早早传信机宜司,让大荣复前来候命,将信先传向雁门关外的辽军将领萧惠,争取到前方的缓冲时间后,再来解决内部的矛盾。

  与此同时,两府还在激烈讨论,河东路经略安抚正使的人选。

  以王曾为首的一派老臣,极力反对狄进的任命,但现在任命已经下达,更改是不可能的,不过由于他是副使,还能争取正使之位。

  正使必定是资历深厚的年长臣子,此人到底持怎样的态度,会不会愿意支持狄进在前线的策略,朝廷给予的便宜行事之权,此人有没有担当魄力,都是关键。

  狄进写给吕夷简的信件,就是围绕此事展开。

  当然,他的目的藏于字里行间,很是隐晦,表面上依旧阐述的是前线辽军的动向,统军萧惠的性情还有河东帅司的人手短缺……

  这位宰相从来不是志同道合的伙伴,而是一位可靠而又脆弱的盟友,各取所需时可靠,一旦达成了自己的目的,随时会翻脸不认人。

  所以狄进还要就朝廷与地方局势做出分析,吕夷简终究是老成谋国之辈,自会有所决策。

  一封信足足写了半个时辰,待得最后一个字落笔,等待墨汁干涸,狄进都不禁吁出一口气:“经略相公还是不够啊,我若为宣抚使,哪里还有这些事?”

  真正能够统领一路军政大权的,实际上是宣抚使。

  名字中带了个“宣”字,体现的就是“代天传诏”,这個职位由唐朝后期开始出现,到了宋朝不常设,最初是巡视地方、存问官吏百姓,后来演变为一路或数路的军事统帅,抚绥边境、宣布威灵、统兵征伐、安内攘外皆为其责。

  比如庆历八年,参知政事文彦博任河北宣抚使,镇压贝州弥勒教王则之乱;皇祐四年,枢密副使狄青出任宣徽南院使、荆湖北路宣抚使、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事,一举平定侬智高之乱;北宋末,童贯以太尉为陕西、河东、河北宣抚使,握有朝廷内外军政大权,连金攻辽,后被辽大败……

  这才是货真价实的路一级最高长官,军政一把抓,比起经略安抚使、转运使的权力范围,要广得多,辖内州县各级官员,都得听候调遣。

  但这个位置真的太重要了,狄进如果已经入了两府为宰执,那么他再去地方平叛或者面对敌国威胁,一路宣抚使是完全没问题的,现在怎么也轮不到他来担任河东宣抚使。

  甚至他准备举荐的人,或许能为河东经略安抚使,但依旧不够资格担任河东宣抚使。

  既然没有官方上的一把手,那么剩下来的权力分配,就要看各自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了。

  韩亿别看只是并州知州,但资格很老,素有威望,有鉴于并州的战略重要性,这个位置上的人如果不是一条心,狄进无论是北上雁门,与辽人谈判,还是西去丰麟府三州,与夏人交锋,就都如芒在背,十分力得留下三分,以防不测。

  稍作感叹之后,狄进再度提笔,同样以字斟句酌的谨慎态度,写好了对陈尧咨和公孙策的信件。

  “咚!咚!”

  待得大事完成,敲门声适时起,林小乙的声音传入:“公子,雷员外已经侯在堂内了。”

  狄进将信件封好,直接带出,交予同样候在外面的荣哥儿:“快马来去!”

  “是!”

  荣哥儿领命去了,狄进则带着林小乙往正堂而去,还未到达,就见雷老虎那魁梧厚实的身体立在门口,想要迎上来。

  狄进先一步唤道:“雷叔!你我两家,不必见外!”

  雷彪心中大喜过望,脚下依旧快步迎上,脸上却没有表现得太过卑躬屈膝,笑呵呵地道:“雷某早就知道,仕林是念旧的,但这声叔实在受之有愧,雷家能与你往来,是大福气,雷某还盼着沾一沾文曲星的贵气,让孙子来日能金榜题名呢!哈哈!”

  “雷叔谦虚了,雷家皆豪杰之辈,怎的是受之有愧?明杰在机宜司帮了我许多,明纯更是一员悍将,此番对阵夏蛮,也要他出力呢!”

  狄进与雷彪坐下,由机宜司的雷濬和位于前线的雷澄谈起,三言两语间,就让这个雷老虎乐得合不拢嘴。

  相比起以前的笑面虎,这次是真的老怀大慰。

  大儿子雷治继承家业,二儿子和三儿子都能在朝堂任职有前程,雷家这才是真的站稳了脚跟,无论是地方还是朝堂,都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,能保数代富贵,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?

  当然雷彪很清楚,自己的两个儿子并不具备远超同辈的压倒性优势,能够有如今的地位,究其根本,还是时也运也,找到了一个好的靠山,并且还是相交于微末之时,全程经历了靠山的崛起。

  越是如此,越要将这份紧密的联系保持下去,在狄进初回河东,担任要职,身边缺少帮手的情况下,雷家更要竭尽全力地相助,容不得半分懈怠。

  错过这一次,等到对方入两府了,哪还有他们卖力的机会?

  所以寒暄过后,雷彪神色一正,主动改变了称呼:“狄相公容禀,雷某这里有一些关于转运使胡公的动向,胡公一心兴修水利,多为百姓所敬,只是如今战事一触即发,他却依旧行走各地,雷某着实担心啊!”

  “哦?”

  狄进眉头微动,正色道:“请讲!”

  早在差遣正式确定前,他就开始提前了解如今河东的班子了。

  这一任的河东转运使,叫胡令仪,是一位七十岁的老臣。

  此人和陈尧佐有点像,都是擅长水利修建的能臣,陈尧佐在并州知州任上时,就几乎不坐镇州衙,而是带着一众人在汾水两岸考察,每每汾水暴涨,并州的百姓为之忧虑,陈尧佐就率众修筑堤防,又栽植柳树几万株,修造柳溪,如今安定的水利,都是仰赖他的功绩。

  胡令仪也是如此,他之前任两淮都转运使,当时范仲淹征集四州民夫,四万余人开工筑堤,因恶劣天气和怪潮,刚筑的海堤就多处决口,民工冻死、饿死和累死一二百人,工程被迫停工,胡令仪经过实地考察,最终断定不是范仲淹的责任,力主继续修堤,才有了后来的捍海堰。

  就在天圣八年初,胡令仪调任河东转运使,这位老者也不在并州闲着,直接巡视地方去了。

  不得不说,七十岁高龄了,身体是真棒,怪不得后来活到近九十岁。

  现在雷彪不仅早就查出胡令仪的位置和动向,还将他来到河东后的经历详细描述出来,尤其对于辽国的警惕和河东军备不足的担忧,显然是早有调查,做足了功课。

  当然表面上不能说是打探官员的性情喜好,得以担心胡公的安危为由,堂堂正正地关心。

  狄进仔细听着。

  这些讲述很关键,能够进一步了解胡令仪的为人。

  目前看来,这位转运使不是阻碍,以对方温和的性情,哪怕看不惯自己太年轻,也不会在转运之责上使绊子。

  当然保险起见,狄进离开京师前,早就拜托范仲淹,给胡令仪去信一封,范仲淹欣然应允,现在那边应该也有沟通了。

  雷彪详述完胡令仪的事情后,稍稍察言观色,但狄进表情沉静如水,一时间也看不出是否满意,顿了顿,又开始讲述第二位河东路的关键人物:“郑提刑也对狄相公的到来十分欣然,这位外出断案伸冤,即将回到并州提刑司!”

  这说的是,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郑戬。

  此人是天圣二年的进士,即“双状元”宋庠宋祁兄弟、第二名榜眼叶清臣、第三名榜眼郑戬,这四个人后来又被称为“天圣四友”。

  郑戬原本不该在此路担任提刑官,但自从《洗冤集录》问世以来,郑戬看后却是赞不绝口,并且写了数篇心得体会,得到了太后和官家的赞许,他还不是纸上谈兵,亲自断了几件疑难之案,得赐五品服,外放来了河东任提刑官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ohm.org。西欧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xohm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